• 官网首页
  • 品牌专区
  • 品牌特色
  • 医疗团队
  • 医院动态
  • 党政建设
  • 科室介绍
  • 找疾病
  • 公益风采
  • 患者心声
  • 服务指南
  • 来院路线
  • 福州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发热 时间:2014-12-09  来源:福州福兴妇产医院
    温馨提示:为了您的身体早日康复,请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福州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发热?福州福兴妇产医院的医生介绍,很多家长都理所当然的认为,用温度计就能简单的判断出宝宝是否发热。那么,这种方法真的准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了解吧!

      福州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有些宝宝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宝宝是发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倘若测一下体温,很可能在正常范围。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宝宝手足心热,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子有 “虚火”。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西药退热剂,而应该请中医治疗。中药可选用麦冬,生地,沙参,玄参,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阴清热之品。同时让宝宝多吃青菜和水果,或是多喝水,也可以经常用菊花泡水频饮。

      倘若您已经确认了宝宝是发热,那就一个县要分析一下宝宝发热的原因,判断一下宝宝是因感染而引起的发热,还是由于其它因素所导致的发热。除此之外,还一个多注意观察一下宝宝发热的类型以及看看宝宝发热时伴随着什么症状,这样才能尽早做出正确的诊断。

      宝宝长牙发热护理方法:

      (一) 可以选择给宝宝打预防针,我们有一次也是打针后发烧的,吃尼美舒利(不含扑尔敏)和消炎药好了。不过原因会很多的,医生都给你说不清楚,预防针应该是一过性的发烧,倘若持续的话就可能是感染。预防宝宝感冒的办法是让他多喝白开水,我家宝宝现在每天喝600-800ml,雷打不动,宝宝走到哪我喂到哪,不干不上火一直很好。宝宝小,还是建议去专业的医院。》》》小孩晚上反覆发烧怎么办

      (二) 多数宝宝还是受凉感冒引起的发热,发热时手脚发冷、舌苔发白、面色苍白、小便颜色清淡,家长可以用生姜红糖水给孩子祛寒,成效是不错的,如果生姜红糖水里再加上2~3段切成一寸长的葱白,成效会更好。若孩子怕辣,可以在给孩子煮的稀饭里面加上两片生姜、两段葱、几滴醋,煮好后,去掉姜、葱,喂给孩子吃,能祛寒、发汗,退热的成效不错,宝宝也愿意吃。父母们可以一天给宝宝喂2~3次,宝宝退热后就不要加葱了,舌苔不再发白时,姜也可以不放。

      (三)倘若宝宝白天体温正常,一到傍晚就升高,到早晨又退热,说明宝宝发热是身体内寒重及亏虚引起的,这时仍要给孩子喝生姜红糖葱水,再配合艾叶水泡脚祛寒,而且可以让孩子喝肉汤和淡淡的鸡汤,固元膏可以一天吃2次,一次小半勺,给孩子及时补充营养,同时让孩子多喝水。

      (四) 倘若宝宝长牙发烧的时候手脚不冷,但面色发红,咽喉肿痛,舌苔黄或红,小便颜色黄、气味重,眼睛发红,就说明宝宝身体内热较重,就不能喝生姜红糖水了,爸爸妈妈应该让宝宝大量喝温开水,也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盐,冲成淡盐开水给孩子喝,能消内热。孩子只有大量喝水,多解几次小便,让身体的内热随着尿液排出,体温才会下降,上火的症状也才会好转。

      福州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发热?以上就是福州福兴妇产医院医生关于对“福州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发热”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福州福兴妇产医院特别开设免费在线客服联系服务,为您解答相关疾病问题,并为您的隐私保密。

      福州福兴妇产医院儿科,配备有高年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主诊对儿童各种常见疾病进行科学预防,专业诊疗。对小儿营养发育进行专指导,预防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新生儿科是我院为广大孕、产妇家庭新开设科室,它主要是为您的宝宝生前、出生、生后的安全,健康来保驾护航。在院时一日两次查房、喂养指导、疾病防治等,出院后,继续为您的宝宝定期体检,并随时接受您的电话联系,让您享受家庭医生的贴心服务。

    点击拨打电话 在线客服
  • 联系电话:400-648-5888
  • 不孕不育咨询热线:0591-83961228
  • 夜间急诊分娩:0591-88055120
  • (闽-榕)医广[2022]第11-24-24号
  • 闽ICP备16016431号-2 | 免责声明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8号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9号